“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总体供给仍然不足
来源: | 作者:金融时报 | 发布时间: 2021-12-28 | 3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也备受金融机构青睐。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今年发布“民芯计划”,作为应届毕业生专属人才孵化及发展基地,旨在培养能把技术创新应用到金融场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外,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招聘的技术岗位明确要求“具备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同时熟悉金融租赁、银行或一般金融机构企业级应用架构”。

“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总体供给仍然不足。”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人才支撑有待加强。

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毕马威中国共同撰写的《2021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调研结果显示,86%的受访者认为,“难以找到金融+科技复合背景的人才”是目前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金融机构服务边界的扩大、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金融科技人才不仅要懂技术,具备互联网思维,同时还需要对金融业务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金融科技人才应当具有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并能将这些思维模式与新型知识技能相结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获取和培养予以充分关注和创造实践机会。

人才队伍建设需多方发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培养金融科技人才至关重要。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实现资源优化,形成培养合力。

为加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金融科技专业或成立金融科技院系。据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20家高等学校在本科开设“金融科技”相关专业并招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长,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导致在较短时间内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人才的现实需求难以被有效满足。以新兴金融科技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使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已有金融科技公司与高校展开合作,聚焦金融科技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以设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启动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等多种方式,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使大学和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助力科研成果更高效地投入实际应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