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防范非银行跨境支付业务风险的思考
来源: | 作者:移动支付网 | 发布时间: 2021-10-20 | 5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赵建生、卢勇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刘小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侯马市支行

近年来,支付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创新也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是风险也更加复杂多变、机构退出和处置面临新的难题、市场标准还不够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支付业务的多元化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从事跨境支付业务的资格逐步放开,随着居民跨境支付需求的不断增长,非银行支付机构正成为跨境支付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随之而来的管控难度和隐患风险也逐步显现。如何在激励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监督和管控风险隐患也越来越重要了。本文通过调查非银行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对比国内外有关这一领域的标准和做法,深入分析了目前暴露出的一些风险,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管控建议。

当前非银行支付跨境支付

业务发展态势

2021年二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32608.30亿笔,金额87.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17%和24.37%。同期,银行业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1038.94亿笔,金额1080.8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0%和6.25%。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非银行支付业务的笔数是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的4.27倍,可见非银支付业务呈现发展迅速、风险分散化等特点。具体来看,呈现以下风险特点:

平台化风险。支付宝、财付通等综合性支付机构运用集团拥有的大量客户基础,不断拓展境内与境外、线上与线下联动的业务品种,一站式跨境支付服务平台渐渐显现。与之相伴的平台管理、市场监管又不能及时跟进,风险与日俱增。

专业化风险。一些支付机构专注优势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例如,易宝支付通过在各地试点海关完成备案,为跨境电商平台提供平台订单、物流、支付“三单合一”的整体跨境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专业化创新也加大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场景化风险。部分支付机构根据移动互联网和跨境支付需求的特点,专注于跨境旅游、留学教育、网络游戏等特定应用场景,形成独特的场景化跨境支付业务。随着场景的细分和多元化发展,随之而来的个性化、“场景式”风险管控难度加大。

国际化风险。境内支付机构与国际卡组织、境外银行、境外支付机构之间的合作愈发频繁,支付机构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支付国际化带来了与国际机构和标准对接、境外业务难以监管对于跨境赌博、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风险管控课题,也涉及到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问题。

非银行支付跨境支付

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

我国对跨境支付消费者的界定与国际规则不同,易引发争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4条的规定,“金融消费者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买、使用金融机构销售的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自然人”,未包括消费者接受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的服务。而按照“中美电子支付服务争端案”的专家组裁决,电子支付服务属于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金融服务的范畴,跨境支付服务的消费者理应为“金融消费者”,这种认识的不一致在跨境支付交易纠纷时容易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