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字人民币,有人担心央行掌握用户交易信息,侵犯用户隐私;也有人认为其匿名特性可能使其成为犯罪工具。针对这些担心,穆长春解释,数字人民币是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的匿名,既要求保护用户隐私,又要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等金融稳定要求,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
目前的支付工具,无论是银行卡还是微信、支付宝,都与银行账户实名制体系绑定,数字人民币则与银行账户松耦合,可以实现小额匿名。数字人民币钱包采用分级分类设计,匿名钱包仅用手机号就可开立,但余额和每日交易限额也最低,如果要进行大额支付,可以再升级钱包。
“这样设计的考虑,一方面是满足公众合理隐私保护需求,另一方面要防范大额可疑交易风险。”穆长春指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央行无法通过查手机号来获取用户真实身份信息。
“任何发行都不得损害货币和金融稳定;与现金和其他形式的货币共存于一个灵活、创新的支付体系中;央行数字货币的特性应有益于创新和效率。”2020年10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银行等七国央行联合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发布《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原则与核心特征》报告列出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基本原则。
周小川认为,七国央行希望找到央行数字货币最优方案,DC/EP是一个双层、动态中期演进的系统。双层体系,第一层是央行,第二层包括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公司等。在这一体系中,央行居于中心地位,负责向指定商业银行批发数字人民币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商业银行等机构负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兑换流通服务。
有分析指出,数字人民币中心化管理有利于抵御加密资产和全球性稳定币侵蚀,防止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发行权旁落,同时提高支付体系效率,改善货币政策传导。同时,实现支付即结算,提高商户资金周转效率,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流动性问题,有利于打破零售支付壁垒,促进普惠金融。
把握数字人民币先发优势,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领域
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及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整体快速崛起,围绕数字货币的大国竞争日趋加剧,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也蓄势待发。”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指出,要把握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领域。
首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稳妥有序地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优化和丰富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健全相关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夯实基础。其次,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新生事物,要向公众和市场做好解释和沟通。同时要稳妥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讨论和研究。
2021-07-09
2021-07-08
2022-12-20
2021-07-09
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