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信息难受保护-刷脸支付安全何时才能保障
来源: | 作者:Alex | 发布时间: 2021-07-05 | 1396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对于人脸识别等此类个人信息的权利归属与保护并没有权威解释和系统的政策法律规范,商业机构各行其是,共性问题成为“公地悲剧”,在人性道德陷阱下隐患重重。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效率的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较之以往游牧经济、农耕经济更能释放生产力的秘诀就在于“物化”乃至“金融化”。曾几何时,物化的对象还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和人的劳动,进入数字时代,人本身包括社会关系、行为方式乃至生物特征等都成了物化的对象。数据作为新经济的“原油”,在驱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同时,却也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留下一地鸡毛。


伴随着数字经济对传统社会关系渗透改造的加强,对个人信息的关注也西风东渐,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从媒体对特斯拉“隐私门”的广泛报道到3·15晚会对多家知名商店违法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的曝光;从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应对人脸识别信息处理作出专门规定”,到全国“两会”期间委员联合提案建议建立人脸识别的网络及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在种种争论、焦虑乃至恐慌中,成为众矢之的的莫过于人脸识别。本来,在种种安全技术中,人脸识别因为在成本、技术、门槛以及体验上的综合优势,不但力压数字密码、电子证书等传统技术,就连系出同门的指纹、声纹等也自叹不如,成为名副其实的“希望之星”。只是春风得意不过数年便遭逢信息安全大潮的“水逆”,展望未来,人脸识别还有多少含“金”量?


技术与应用瓶颈


在那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镀金时代,一句俏皮话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很明显,经历了泥沙俱下的时间洗礼,有着硬核实力和真实应用的人脸识别并不是那只会飞的猪。


按照行业一般看法,人脸识别可以简单概括为机器对静态或视频中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识别,以达到身份鉴别的目的,其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是身份验证和监控。


随着技术本身的快速进步、市场应用需求的日益凸显,以及各路资本的竞相热捧,人脸识别的应用不断升温,在政府机构的公共应用和非政府机构的商业应用与慈善应用的场景和功能与日俱增。


然而在互联网经济退潮之后,人脸识别虽不至于在“裸泳”,但却也暴露出曾掩映在高速发展光环下的种种先天缺陷:


首先,人脸识别主打的无感识别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核心在于人是“被”识别而非主动识别,这还不仅仅是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人格尊严等的问题,即使在技术层面也暴露出人脸识别的一大短板:一方面,人脸识别固然在验证是否本人方面功效卓著(虽然也会受到自然条件如光线等的影响,以及识别率的调节);但另一方面,被动的人脸识别在行为意愿与否的验证上却需要进化以及其他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