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助力提升我国数字货币及支付体系的安全性、便捷性、先进性,更好支持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自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以来,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经历了研究开发、试点测试后,进入标准研制的新阶段。
研制法定数字货币标准意义重大
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积极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在研发和试点应用领域暂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伴随着法定数字货币正从理论走向现实,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有序推出关系着我国的货币主权、金融安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应对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全球65个主要国家或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底,约86%的央行已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究,62%的央行已将法定数字货币推进至实证阶段,包括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全球主要央行纷纷公布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计划或进行了初步测试,各国央行围绕法定数字货币的标准和话语权展开激烈竞争。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出于保卫我国货币主权还是维护国内金融安全的目的,都十分必要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标准,加快占据国际金融竞争前沿高地,构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货币与金融国际话语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货币与金融条件。
二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需要。比特币问世以来,各种所谓的“数字货币”层出不穷,目前加密货币市场的总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与私人投资目的持有的黄金数量几乎持平。尽管各类“数字货币”技术标准、应用领域和发展路径各有不同,但都以“金融民主化”“去中心化”“抵御央行滥发货币风险”等概念抢占市场,甚至宣称要“全面发挥货币职能”“替代现有法定货币”。这些所谓的“数字货币”虽然在特定市场有一定的交易优势和持有需求,但与主权货币相比明显缺乏价值支撑,价格波动剧烈,大多数用于市场投机、非法经济活动支付等用途,给各国支付清算体系建设、金融市场发展、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乃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我国通过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一方面可以让各类数字货币“李鬼”们加快现形,有效限制其用途及造成的危害,防范相关金融经济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基于法定数字货币进行“再创新”,提升数字货币运行效率,更好发挥数字货币功能。
2021-07-09
2021-07-08
2022-12-20
2021-07-09
2021-07-05